又名最勝心王子,嘎阿多傑、虛空金剛、若朗爹哇、札佳巴華持明、若朗塔多及班雜嘿。西元前716年誕生於印度孜周寶岡地方,母親原為公主,名字叫措杰莎里瑪,後出家為尼。有一天,於夢中見一白人,手持無垢寶瓶,寶瓶上即有〝 嗡〞、〝阿〞、〝吽〞、〝唆〞、〝哈〞五字,將其置於頂上三次,瓶復放光,普照三界,皆大光明。不久後,即無父生子,生下極喜金剛,母覺於世法有違,而將他棄於灰堆裡七天,但大師無些微損害,母親乃當他是佛的化身,將他抱回來恭敬供養。大師天資聰穎,7歲時即向外祖父姑巴也渣國王供養的五百名班智達作佛法的辯論,而得諸班智達的尊敬,禮極喜金剛的雙足,並置自頂上,做大供養,都說佛祖蒞臨了!王子後來前往北方名太陽光明山上之險峻巖洞內修禪定32年,引起7次地動,外道欲加害之,但見尊者常在空中行走,並見梵天國王及眷屬均頂禮、皈依之,遂不敢加害。尊者在修行中見到金剛薩埵,並給予所有內外乘一切經部、續部與自性大圓滿偈頌六百零四萬偈之開示及灌頂,而得最後究竟道智慧示現。並依金剛薩埵之授記,與金剛法界空行母支丁帝衛那、德遮些摩及袁登泰賢等三位,在喜馬拉雅山,費三年時間,將所有語續加以記錄,並造成目錄。如是自生化身佛之文字,已整理得圓滿,放於空行母來源之岩洞中。尊者乃是法的源泉,他懂一切法,觀點已然入法界。修行未改自然成,行為煩惱菩提無取捨,成果不棄不爭就地而成佛。
又名吉祥獅子,原名宋惠壽,生於中國。父名紀儀微,母為郎沙華饒都親瑪。尊者早年修杜多德 (苦行),15歲時,跟隨哈呢巴那大師學習因明及聲明等共同明者三年。後來,大師見到觀世音菩薩對他說:「 你若欲得有福之果,可到印度屍林疏沙陵去。因此,尊者先到五台山向啤那機德大師聞受一切內外密乘法,甚得領悟,於是出家為比丘及經師。30歲時修禁行律儀,並前往印度,叩見上師蔣巴喜寧,請求賜予,隨後成就而不願離開。上師很高興,於25年依止修行中,授予一切口訣與隨行教誨。後來,上師蔣巴喜寧化光蘊身示寂,尊者發出痛苦之哭聲,蔣巴舍寧身體即在空中顯現,並給他一個寶篋,表示圓寂後之最後口訣,尊者因此得甚深了義之定解。大師後從金剛座下,取出所藏密典,並到中國將大圓滿口訣部份分四類,即(1)外類 (2)內類 (3)密類 (4)無上密類。前三類是編集戲論之義,編成後密存於菩提寺,不為人見。無上密類,則依照空行授記,藏於吉祥座之門柱下,放置時並祈禱發願有緣弟子得之。
又名移喜度,生於印度東方嘉馬詩利市,父親為史華喇巴,母親名為紀惠金瑪。有一天,金剛薩埵顯現,對尊者說:「汝乃吾子,五百生都是班智達身,受用佛位,但以前未得果,現在仍不得果。如欲在此一人身,將此有漏蘊身轉變成佛體,可到中國菩提寺。」因此,尊者到中國施珍大屍陀林,見到上師喜如桑哈,一住三年,親近承事,令上師歡喜,並以黃金曼達呈獻上師,以求教誨。再於九年中得上師所有耳傳教誨及經續,甚為滿意,準備回去,但上師以尚有許多教誨未傳予尊者,遂再依止三年,得外類有戲論之全部灌頂及無上密類之口訣。後來上師於果沙那山頂,以輪涅不二之行為,做無戲論及極無戲論之灌頂。16年依止修行中,上師特別用各種行為,以作模範。
日後,利育國王迎請嘉那蘇乍尊者返國受供養,尊者剛到利育國後7日,即感不祥之兆,並見上師喜如桑哈坐在天空中,因此知上師涅槃,於是大哭。上師乃將遺囑降下,交付其手上。遺囑上提到秘密心要口訣與經續皆在吉祥座門柱子裡,要尊者去拿取後,到班星屍陀林去。因此,嘉那蘇乍乃將所有秘密經續帶到印度班星屍陀林,向世間及出世間空行及空行母轉秘密心要法輪並傳授,尊者以化成光蘊圓寂。
西元20年,大師生於印度西方南布港,父名德敦果維,母名德寧些利。
尊者的鼻尖有白色〝阿〞 ( ) 字,凌空嵌成,如欲墮狀。金剛薩埵亦曾顯現對他說:「汝為我子,五百生都是班智達身,但以前未得果,現在仍不得果,如欲在此世將此有漏蘊身轉變成佛體,可到中國菩提寺。」因此尊者托缽而到中國菩提寺,見到上師喜如桑哈,並依止修行20年,得到全部內外密教誨之耳傳,但於經續卻未得之,即回印度。有一天,大師在修行中見一空行告訴他,應到班星大屍陀林,以得到比以前更深之心要教誨。因此,尊者乃前往班星大屍陀林,見到嘉那蘇乍,乃要求授予最深教誨。嘉那蘇乍上師示以各種神變,將有戲論及無戲論均傳授,並至蘭遮山頂,以輪涅不二之行為,將無戲論全部灌頂;於10年依止修行中,斷所有疑矣!其後嘉那蘇乍上師之身體化成光蘊圓寂時,尊者大哭,並發出痛苦之聲音,嘉那蘇乍便在空中顯現身體,並將五寶莊嚴之寶篋交其手中。尊者之後將殊勝密乘經續,繕寫三份,一份埋於鄔金金沙海洲內,一份存迦濕彌羅之金洲巖洞裏,另一份則存於他所坐之大屍陀林裏,作諸空行母之福田。尊者並於年近二百歲時,應藏王之請而入西藏宏法,將共同之因果法及不共心部13部由宇渣翻譯成藏文,且將最深之口訣秘密傳授藏王及寧丁增桑波。尊者並將譯成藏文之經籍,埋藏於青圃紀宮地下。於西藏住13年後,前往中國五台山,此乃尊者示寂的暗示。